角色大世界──日本

83 指定为一部分的话语角色形象(上)

2011年10月23日

第57节第72节中从“品(格)”、“格(调)”、“性别”、“年龄”的四个角度对话语角色形象进行了叙述。并且,(虽然有点跑题)还详细地回答了读者可能会提到的一个疑问,即,“四个角度是否足够?”(见第73节第82节)。接下来将要提到的是跟这个相反的疑问,“四个角度会不会太多了?”。首先,来说明一下这个疑问的意图吧。

例如,在第73节中提到过,说“げっへへ、これでよぉ、罪もない市民をよぉ、殺せるってぇ寸法だぜ(Gehhehe, korede-yô, tsumi-mo-nai shimin-o-yô, koroseru-ttee-sunpô-daze, 嘿嘿嘿,这样就可以杀掉无罪的市民了)”这句话的人是,“粗鲁且格调低俗的中年男人”。仔细分析一下,可以发现这个话语角色形象的“品格‘粗鲁’”、“格调‘低’(至少不是最高级别)”、“性别为‘男人’”、“年龄为‘中年’”。由此可见,这个角色形象在“品(格)”、“格(调)”、“性别”、“年龄”的四个角度上均可指定相应的具体值。因而,也就让人觉得“在论述话语角色形象的时候需要有‘品(格)’、‘格(调)’、‘性别’、‘年龄’的四个角度”。

若真是那样的话,那么用迅速上升的语调来说的间投助词“よ (yo)”的话语角色形象又会如何呢?说“弁護士がよ、財産をよ、… (Bengoshi-ga-yo, zaisan-o-yo)”时,如果迅速上升文节“弁護士がよ”的末尾“よ (yo)”的语调,接着再迅速上升后续文节“財産をよ”的末尾“よ (yo)”的语调的话,那么说这句话的就是“女人”(见第67节)。这个“女人”究竟是何等人物呢。是年轻的?还是不年轻的?“品(格)”和“格(调)”又怎样呢?如果说因为这个“女人”的“品(格)”、“格(调)”、“年龄”的“种类过多而不能特定”的话,那么在描述这个说话者的角色形象的时候,难道不就不需要有四个角度了吗?这就是“四个角度会不会太多了?”的疑问的意图所在。

再举一个别的例子吧。比如,在说“弁護士がよぉ、財産をよぉ、…(Bengoshi-ga-yô, zaisan-o-yô)”的时候,先将文节末尾的间投助词“よ (yo)”的语调骤然升高(“よ (yo)”),然后再降下(“ぉ (o)”)(即,我称其为“戻し付きの末尾上げ (Modoshitsuki-no-matsubiage,回降型句尾升高)”的语调说间投助词“よ (yo)”),那么说这句话的就是“粗俗”的“男人”(见第67节第72节)。这个“粗俗”的“男人”的“年龄”不见得一定得要是“年轻人”(见第72节)。那么他的“年龄”有多大?“格调”又如何呢?在这个情况下,这位说话者的话语角色形象只要有“品(格)”和“性别”这两个角度的话就足够了。“格(调)”和“年龄”的角度不就不需要了吗?

 

各路神仙和主子们果然英明,什么都能看穿啊。正如您所言。俺一直就想说来着,可就是没碰着机会,俺可没有想要隐瞒的意思。(待续)

筆者プロフィール

定延 利之先生 ( SADANOBU, Tosiyuki)

神户大学大学院国际文化学研究科教授。文学博士。
专业:语言学、交际学。现在正在进行的课题:《与人物形象相应的音声语法》的研究、《以日语、英语和汉语对照为基础,制定有益于日语音声语言教育的基础资料》。
著作:《Ninchi Gengoron (认知语言论)》(大修馆书店,2000)、《Sasayaku Koibito、Rikimu Repotaa―Kuchi-no-naka-no Bunka (喃喃细语的恋人、用力说话的报告人―口中的文化)》(岩波书店,2005)、《Nihongo Fushigi Zukan (日语不可思议图鉴)》(大修馆书店,2006)、《Bonno-no Bunpo―Taiken-o Katari-tagaru Hitobito-no Yokuboo-ga Nihongo-no Bunpo Shisutemu-o Yusaburu Hanashi (烦恼的语法―人们想谈体验的欲望会动摇日语的语法体系)》(筑摩新书,2008)等等。

最新刊『煩悩の文法』(ちくま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