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大世界──日本

48 可以“训斥”父母吗?

2011年2月20日

从第43节开始谈到了语言与角色形象的结合方式,在这节中想再补充两点做个小结。(各节的链接⇒第43节第44节第45节第46节第47节)

需要补充的第一点是,在前几节中,我对语言与角色形象的三种结合方式进行了逐一解释,但是其实这三种结合方式相互重叠并不稀奇,更确切地说一般情况下这三种结合方式是相重叠的。

例如,漫画《GOLGO13 (骷髅13)》中,冷静无比的世界阻击手Golgo13可以对买凶人说“就是说阻击目标是个性格非常幼稚的男子”,却不可以说“就是说阻击目标是个‘坊っちゃん(botchan 公子哥儿or小少爷)’”。可以说“要是他的话,会因此笑笑”,却不可以说“要是他的话,会因此ニタリとほくそ笑む (nitari-to hokusoemu狞貌窃笑or坏坏地偷笑)”。 Golgo13如果用了“坊っちゃん (botchan公子哥儿or少爷)” “ニタリとほくそ笑む (nitari-to hokusoemu狞貌窃笑or坏坏地偷笑)”这样带有描写色彩的世俗性词语,他那超凡脱俗的角色形象就会被破坏。

就是说,“坊っちゃん (botchan公子哥儿or少爷)”这一词语是角色形象标签的同时也是角色语言。同样,“ニタリとほくそ笑む (nitari-to hokusoemu狞貌窃笑or坏坏地偷笑)”这一词是角色动作行为表现的同时也是角色语言。从根本上说,所有的词语正因为存在着色彩浓淡差异才说它们是角色语言(参照第28节),这种道理可以说是不言自明的。

至此,我对语言与角色形象的结合方式分三种情况进行了说明,其实,语言与角色形象的结合方式有可能不仅仅限于这三种情况。这就是我想补充的第二点。对于显见的角色形象的指定,有些动词像“训斥”“说教”“规诫”等,不仅仅指定了动作的发出者(行为者),还指定了动作的接受者。

这些动作的发出者(如训斥者)是具有权力权威的人,动作的接受者(如被训斥的人)是不具有权力权威的人。这种区别是深入到人物深处的区别。

例如,看到父母做错事,孩子有可能会对父母“生气地大叫”说“怎么可以这样!”。不孝的的孩子甚至有可能会使用家庭暴力“殴打”父母。但是“训斥”却不是那么容易可以做到的。这需要有一定的前后文(背景),如“虽说是父母,但是却是有性格缺陷、长时间地让孩子照顾、一直给孩子带来麻烦的父母,孩子以前就是一个人格很好的人,平时总是给父母留面子,但是有一次终于忍不住”,有这样的前后文也许孩子有可能“训斥”父母,但是这也是因人而异,有的人即使有这样的前后文,也许也很难用“训斥”来表达。

“训斥”“说教”“规诫”等动词动作的接受者的指定,也可以看作是角色形象的指定。这也就是承认行为角色之下又可分为动作发出者的行为角色与动作接收者的行为角色这两类。也就是承认了和语言与角色形象的第二种结合方式(语言表示动作的发出者的角色形象)稍有区别的结合方式(语言表示动作接受者的角色形象,可以说是第四种结合方式)。从第43节开始谈语言与角色形象的结合方式时,我说“至少有三种”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筆者プロフィール

定延 利之先生 ( SADANOBU, Tosiyuki)

神户大学大学院国际文化学研究科教授。文学博士。
专业:语言学、交际学。现在正在进行的课题:《与人物形象相应的音声语法》的研究、《以日语、英语和汉语对照为基础,制定有益于日语音声语言教育的基础资料》。
著作:《Ninchi Gengoron (认知语言论)》(大修馆书店,2000)、《Sasayaku Koibito、Rikimu Repotaa―Kuchi-no-naka-no Bunka (喃喃细语的恋人、用力说话的报告人―口中的文化)》(岩波书店,2005)、《Nihongo Fushigi Zukan (日语不可思议图鉴)》(大修馆书店,2006)、《Bonno-no Bunpo―Taiken-o Katari-tagaru Hitobito-no Yokuboo-ga Nihongo-no Bunpo Shisutemu-o Yusaburu Hanashi (烦恼的语法―人们想谈体验的欲望会动摇日语的语法体系)》(筑摩新书,2008)等等。

最新刊『煩悩の文法』(ちくま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