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几节里,叙述了关于角色的“品”和“格”(第60节、第61节、第62节、第63节)。本节将讨论与这两项密切相关的“性”(性别)。
关于男女平等问题,在日本也有实施《男女共同参画社会基本法》和《改正男女雇用机会均等法》等的新的动态。
但是,确切的事实证明,对“性”别的传统观念和期待依然延续着。并且在我看来,日语社会很大程度地依赖于这种传统的观念和期待。在这里提到的“观念和期待”,具体就是指“‘男人’比‘女人’‘格’高,而‘女人’比‘男人’‘品’高”。要想找出这类观念和期待的具体现象并不难。
首先,来看一下“‘男人’比‘女人’‘格’高”这一点吧。例如,日语中,“貫禄 (kanroku,气派)”;“風格 (fuukaku, 风度)”;“堂々 (doodoo, 堂堂)”;“恰幅 (kappuku, 魁梧)”;“押し出し (oshidashi, 仪表)”;“重厚 (juukoo, 庄重)”等表示“格”调高的词汇会让人马上联想到“男人”,而不是“女人”。读者在(第58节、第59节、第60节)读到描写“威严的‘神’(的声音)”的时候,会有几个人是联想到“女神”的呢?或者又有几人觉得“男神”和“女神”都差不多呢?
其次,来看一下“‘女人’比‘男人’‘品’高”这一点。日语中,“しとやか (shitoyaka,娴静)”;“優雅 (yuuga, 优雅)”;“優美 (yuubi, 优美)”等表示“品”格高的词汇会让人马上联想到“女人”,而不是“男人”。再比如,传统的京都方言,被认为很“优雅”,有时还会被认为“有女人味”。对同一事物(京都方言)的映象,品格的“优雅”和“有女人味”不就这样联系在了一起吗?
另外,粗鲁的语言多为“男人”的语言。比如,“げっへへ (Gehhehe, 嘿嘿嘿)”地笑的人物,马上会令人联想到的是“男人”吧。日语中“男のような口をきく (Otoko-no-yoona kuchi-o-kiku, 说话像个男的)”这一说法就是在指说话粗俗,“女人”近似“男人”的一种的说话方式。
那么,如果“男人”的“说话方式像个女人”的话,会怎么样呢?在夏目漱石的《哥儿》(1906)中,主人公嘲笑男教师“红衬衫”是个“令人恶心地用温柔的声音说话的男人”,说道:“真是分不清是男是女,如果是男人说话就应该像个男人!”。但是,在现实社会当中,这样的说话方式却常常会被认为,“语调柔和”、“口气温柔”,是一种“优雅”的说话方式。
比如,有位男士说话像“女人”,他惊讶时用下降的语调说“あら (Ara, 哎呀)”,嘟哝时说“そうかしら (Soo-kashira,真是那样的吗)”,赞同时说“そうだわ。そうなのよ (Soo-da-wa, soo-nano-yo,是的,就是那样的),还“ほほほ (Hohoho, 一种女性特有的笑法)”地笑,但人们也并不觉得他像“おかま (Okama, 娘娘腔)”。如果有人不相信有这样的“男人”存在的话,那他一定不是语言学者。至少不是日本的语言学者。若是圈内人,大家肯定对他有所耳目。就是不久前逝世的,身份十分尊贵的那位。若是还在世的话,肯定还在引领学界的那位学界泰斗。(这里就不揭底了,真是对不起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