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说到,讲述“品(格)”好坏的行为是,尘世间上的“大人们”(“中年人”“老人”)的拿手戏,不太适合于“孩子们”(“幼儿”“年轻人”)。“孩子们”不光是讲述不了“品(格)”,而且原本就不擅长于讲述对事物的评价。
在日语社会中,“讲述评价”的行为,一般是属于“格(调)”高的人物。
例如,上司可以说,“田中君干活真快呀”这类评价部下(田中)能力的话语。而,部下却不能使用评价上司的能力的话语,如,“部长干活真快呀”。即使是正面的评价也会非常失礼。(诸位刚入社的新社员们,要牢牢地记住哦。)还有像在课堂结束后被留学生说到“老师的课非常地好”的日本的老师们,会不会觉得心里有点别扭啊。这也是因为受到原本“格(调)”比自己低的学生的评价而导致的吧。
如果用“感慨”的措辞说,“部长!干活真快呀!”、“老师的课,(感慨地说)非常地好啊”的话,情况就会有所不同了。“格(调)”低的人们进行“感激”的行为,这并没有什么问题。而像“格(调)”高的“神”或者骷髅13却不会“感激”,因此倒不如说,“感激”是“格(调)”低的人物的拿手招数吧。这说明,“感激”不单只是个很强的正面“评价”,而且从言语行为来看的话“评价”和“感激”原本就是两个不同的事物。
抓住对方的手臂从背后甩下去,严密地说这个摔法不是只有一种而是有两种形式。这两个摔法仅仅是同一技巧的两个变种呢,还是不同类型的两个技巧呢。判断这个的时候,“擅长的选手”和“不擅长的选手”会给予一点线索。如果选手当中,只擅长于其中的一个摔法,而不擅长于另一个摔法的人越来越多的话,那么这两个技巧就会像是不同类型的技巧了。将“评价”和“感激”视为不同类型的言语行为,也跟这个很相似。讨论话语角色形象与讨论言语行为,这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另外,“‘格’低的人物不能讲述评价”这一现象,不仅可以在以上的话语角色形象中观察的到,而且在行为角色形象中也能观察的到。例如,
“对厨师长的拿手甜点,参加的人们不由自主地在咂嘴”
“观众们眯着眼睛倾听着清脆的歌声”
这两句话并没有什么不自然的。但是,如果把句子中的“参加的人们”和“观众们”换成“儿童们”和“小学生们”的话会如何?
“对厨师长的拿手甜点,儿童们不由自主地在咂嘴”
“小学生们眯着眼睛倾听着清脆的歌声”
听到这样的描述的话,大家应该会想说,“喂喂,难道你们都是大叔吗?”吧。上面的两句话就是有点不自然,是吧。如果想在“现实”水平上说明这个不自然的原因的话还真有点难,如“跟大人不同,小孩子不咂嘴,也不眯眼睛”之类的理由是行不通的。现实生活当中,大人中吃了好吃的东西后“啧啧”地弄响舌头的人,如今也不多了。再说,孩子也不是不会眯着眼睛去倾听些什么东西。
瞧,不是经常有这样的描述吗?每当,平安时代的器物在某处进行展览时,媒体会报道说,“游客们遐想着遥远的平安时代”;还有在公开古代遗迹的时候会听到,“来访的人们沉醉在太古的罗曼司当中”之类的报道。像这类紧急性较低的报道中经常会使用“大家都大为欣赏”这样定型的表达方式。在本节中提到的问题句子,就类似于这些。所以,在判断这类句子的自然和不自然的时候,所需要的不是“现实”水平上的说明,而是“大人们可以咂嘴、眯眼睛”、“孩子们一般‘格’都低所以不能有那样的行为”这样的“约定”水平的说明吧。这个“约定”虽常常会受到媒体的添枝加叶,但基本上都是我们共同观念中的一部分吧。
无论是“咂嘴”还是“眯着眼睛入神地听”都是沉着稳定地品味的“评价”性行动。如果以更加“感激”的“高兴得跳起来”来形容的话,小学生也就没有任何问题了吧。
“对厨师长的拿手甜点,小学生们高兴得跳了起来”
只要大家一起夸张地高兴的话,即使真的没有跳起来的家伙也照样能说得通吧。因为是约定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