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角色形象可以从行为的痕迹中得到观察的例子,我提到了字及文章与美术品(第39节、第40节)。但是,角色形象的所在并不仅仅限于此。我们随手使用的日用品、消耗品,角色形象映射于其中也是不稀奇的。
咬出牙印的铅笔。一尘不染的眼镜。如蜕掉皮的形骸一样被扔在旁边的睡衣。一打开“历史记录”就会出现很多“问题”网页的浏览器软件。这都告诉了我们这些东西所有者的行为,其结果是强有力地告诉了我们所有者的“为人”即角色形象。(突然想起来有一次把电子辞典借个一个学生,那个学生马上就看了我的查阅记录,还真让我紧张了一下。)
不需要专家的鉴定、神探的推理,我们平时也常常做这样的人物分析。“这样这样这么做的人,大体上是这种感觉的人吧”“嗯嗯,看,是这样吧”“懂!懂!”等等。
BASEBALL MAGAZINE社 (日本棒球杂志社)出版的杂志《月刊职业摔角》中有一个读者投稿栏“读者链接”,那里面总是挤满了洋溢着对职业摔角的热爱与激情的投稿。其中,最为一提的是“问卷回答”这一投稿。这是某个读者向其他读者做的像“①你喜欢的摔角选手是谁? ②喜欢的团队是哪个? ③不喜欢的团队是哪个? ④喜欢的裁判是谁?”这样的问卷调查。
那种问卷调查谁回答呀! 你要是这么想就错了。“收到了327份问卷回答,谢谢各位的合作。其详细内容是……”这样的统计结果也很平常地投稿在内。以上是我小的时候实际看到的事情。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在这里我是仿用椎名诚 (1979)的《三百二十七封五分钟孤独的“热衷时代”》来写的。
买了政府发行的明信片把问卷方的地址和问询项目抄好,在各个项目下写上自己的回答,不惜牺牲5分钟的时间,不,已经不是牺牲时间的问题,简直是热衷于此,全神贯注地完成问卷回答,这样的人单用一个“职业摔角迷”来形容是不够的。那么,这样的人到底是怎样一种人呢? 据椎名先生说,举例说的话,这个人可以是下面描写的一种人。
在东京台东区运河旁一个员工17人、注册资金700万日元的运输公司里工作了27年的财务科长。下属只有两人。该科长基本上沉默寡言。称自己时用“あたし (atashi 日语中比较弱势随便的第一人称,多为女性用)”。在家中会喝瓶还是过年时的麒麟牌啤酒,读晚报,看公共广播电台NHK的《新闻中心9点》。当今年23岁准备明年结婚的女儿对他说“爸,把那边的酱油给我”时,他会边给女儿拿酱油边假作咳嗽之状。另外,他喜欢的摔角选手是Rusher木村 (Rusher Kimura)。但是,他喜欢的并不是在新日本摔角中因“晚上好”事件得以彰显其角色个性,进而在全日本职业摔角界大受欢迎之后的Rusher木村。他喜欢的是,不显眼的、还是二流国际职业摔角时代的Rusher木村,而且他还会在明信片上用漂亮的楷书写上“ラッシャー木村(Rusher木村)”。他是这样一个人。
在这里,以“回答职业摔角杂志的读者发起的问卷调查”这一行为为线索,根据恰到好处的统一润色,使日本标准的“父亲”(老实型)形象与之完美结合。但说是完美,毕竟这些是过去写的,现在年轻一代的读者也许并不会有同感,这种角色形象的兴衰、消长是没有办法的,因为,角色形象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时代的流行发展也受到角色形象的影响,二者相辅相成。
不仅仅是日用品,“‘乡下人’这样这样,所以让人为难”“天敌是‘B型血的人’”“不,我是‘天蝎座的女人’”等等,角色形象不仅仅映于行为、行为的痕迹之中,角色形象是映于万物之中。
写到这突然意识到,这里是编辑字典的三省堂这一公司的网页,“日语社会 角色大世界(角色大世界—日本)”也应该是从语言角度来观察社会的各层面来进行阐述的栏目。万物的话题先搁置一下,在此还是回到语言问题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