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大世界──日本

02 我是如此这般一个人”这样的说法为何会令人苦笑呢?

2010年3月21日

“我跟别人不一样”

“我是属于奉献型的那类人”

这样说的人一定是希望让别人知道自己是个“与众不同”或“属于奉献型”的人吧。

但是一般人们听了这样的话后却并不会这样想。表面可能会应付说“喔,是吗?”,可是说不定内心会说“咳,这人真蠢”,做表面附和只不过是为了不伤害对方而已。

尽管如此,像文章开头那样说的人无论男女老少还是大有人在的。例如常能听到某些大叔这样说“我年轻的时候就像剃须刀一样锋芒逼人”,即使是一种不经意的说法,也会让听者觉得他的意思是“年轻时像剃须刀一样锋芒,现在已被磨平了”

为什么我们会经常对别人表明“我是如此这般一个人”呢?

又为什么这样的表明,却往往不会达到说话人所想要得到的效果,以失败而告终呢?

前几天我出版了《烦恼的语法》(筑摩新书)这本书后,对其评价一直很在意。我想换成别人也会和我一样吧。除了那些已看破红尘的人,群体生活的我们相互之间都会进行评价,而且我们也都是由于别人给予的评价或得意或灰心、或高兴或悲伤地生活着。

可是,虽说是“评价”却有各种各样的类型,例如:

“那本书很有趣/无聊”这样的作品评价,

“他歌唱得很好/不好”这样的技能评价,

“他很帅/认真/粗俗”这样的人物评价等等。

其中,对我们来说人物评价应该是最重要的。

无论我们是在穿衣、化妆、工作,还是开玩笑,“都想给人以好人/帅气/性感这样的印象”,“ 而不想让人觉得自己很笨/粗俗/难看”,而且这样的想法一直左右着我们(当然,我们的内心世界并不仅限于此)。

“想让/不想让别人这样评价”,因此就自己主动告诉别人“我对自己的评价是这样的,也请你这样评价我吧”,这样的想法不是不能理解。但是,这样做反而会失败。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人物评价跟作品评价和技能评价不同,人物评价一般有“不适合有意图地表现”这一性质。

例如,“CARUSO餐厅的柠檬酒很好喝”这样的酒评,“好喝”是调酒师刻意努力的结果,进一步说,是调酒师有了“让人们觉得‘CARUSO餐厅的柠檬酒很好喝’”这一意图而经过努力得到了好的评价,这样的意图就是让人知道了也不是什么丢脸的事(一般情况下,作为调酒师有这样的意图是再正常不过了)。同样像“松本厨师的技术很好”这样的技能评价也是一样的。

但是,“那位大学教授是很豪爽的人”这样的人物评价就不一样了,如果是大学教授有了“希望让别人认为‘他是个豪爽的人’”这样的意图,而经过努力后才得到的评价的话,一旦其意图和努力被人发觉,大家就会觉得他的豪爽时装出来的,而不会再认为这位教授是豪爽的人了。

人物评价就像“那座山很雄伟”这样对自然物的评价一样,所得到的评价不应该是被评价人有意图的表现出来或说出来的。“我是如此这般一个人”这种搬石头在自己脚的话语往往不被接受,其原因就在于此。

那么,怎么做才能得到自己想要得评价呢?(待续)

筆者プロフィール

定延 利之先生 ( SADANOBU, Tosiyuki)

神户大学大学院国际文化学研究科教授。文学博士。
专业:语言学、交际学。现在正在进行的课题:《与人物形象相应的音声语法》的研究、《以日语、英语和汉语对照为基础,制定有益于日语音声语言教育的基础资料》。
著作:《Ninchi Gengoron (认知语言论)》(大修馆书店,2000)、《Sasayaku Koibito、Rikimu Repotaa―Kuchi-no-naka-no Bunka (喃喃细语的恋人、用力说话的报告人―口中的文化)》(岩波书店,2005)、《Nihongo Fushigi Zukan (日语不可思议图鉴)》(大修馆书店,2006)、《Bonno-no Bunpo―Taiken-o Katari-tagaru Hitobito-no Yokuboo-ga Nihongo-no Bunpo Shisutemu-o Yusaburu Hanashi (烦恼的语法―人们想谈体验的欲望会动摇日语的语法体系)》(筑摩新书,2008)等等。

最新刊『煩悩の文法』(ちくま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