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因携带毒品被逮捕,本人也不知去向。帮她托管孩子的人也是一个神秘人物。不久她也和丈夫一样因涉毒嫌疑被逮捕……,“清纯偶像派”明星酒井法子在社会上掀起了这轩然大波。这一事件不仅仅是在日本,在她很受欢迎的中国也被大肆报道。
回想起来,我十年前在人民大学时,和日语系的学生一起看的录像就是她主演的电视剧《星星的货币》。现在那些学生如果看到了这个消息会怎么想呢? 教过我很多中文谚语的张孝萍也许会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吧。
有“我知道的某某……”这样的说法,虽说这种说法是理所当然的,但这并不是“平常”的说法,是某某出了什么事情之后才用。
例如“我所看到的你哥哥恐怕和你们所看到的不一样。我所了解的你哥哥也和你们所了解的不一样”,这是夏目漱石的《行人》中,哥哥一郎出现神经异常之后,他的好友H给一郎的弟弟二郎写的信中一节(夏目漱石《行人》1912-1913)。
我们可以对某人说“你是一个很认真的人”,但是却不能说“你在我面前是个很认真的人”。如果说了,就是说话人心中的“我看你性格非常认真,但是我们不在一起时你是否也很认真,我就不知道了”这一想法的外漏,是很不礼貌的。
同样,可以说“他(她)是一个豪爽的人”,但是“他(她)在我们面前是个豪爽的人”却很难说出口。因为这句话强烈包含着“他(她)的豪爽是粉饰出来的(装出来的)”这一层意思,可以说这完全是在说“他(她)”的坏话。
“你也有各种面孔吧”“他(她)也有我们不知的一面吧”这样的说法,细细想来是完全有道理的,但是如果说出口,也许就会让空气变得紧张起来。
就是说,在平时的、非玩笑的对话中,如果想言及“某人(特别是听话人)有隐藏本来的性格(人格),装出某种角色形象的可能性”的话,是需要慎重考虑的。通常“现在和我说话的你,并没有粉饰自己。在对话中感知到的你的一切,是你性格(人格)的体现。”当然,通常说话人自身也是“和你说话时,我也是以真面目相对,没有粉饰自己”。也就是说,通常“并没有什么角色形象”。
但是,这只不过是通常定规而已。一旦发生了什么“事件”,熟人或是近邻都会说“我所知道的某某,不是做那种事的人”。像“我知道的某某”这样,能在“某某”前面加一个“我知道的”来限定,是因为其粉饰暴露,大家已经可以把角色形象的存在明确地说出来了。
角色形象不是可以随意公然改变的东西(如样式、态度等),但又不是从根本上难以改变的性格(人格)。随着情况的不同角色形象有时也变,但通常却又是不可改变的东西,这在之前已经强调了许多次(特别是第4节)。
这里所说的“角色形象通常不可改变”是指 “其通常和性格(人格)相同”,也就是说“角色形象是不存在的”,这节阐述的新问题就是这一点。
什么? 你说结果这和之前说的是一样的?
嗯……。那么,就当在这节里,通过对“我知道的某某”这句话的观察,也得出了和之前相同的结论,怎么样?
我说,老爷,这节可是连载一周年纪念呀!不要那么执着放轻松一点嘛,老爷!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