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大世界──日本

18 来自于个人与来自于群体

2010年7月11日

在之前的3节(第15节16节17节)中,对“大阪人”“东京人”等来自于群体(东京方言圈、大阪方言圈)的角色做了讨论。

其中指出,对来自于群体的角色形象,只有设身于群体之外才能看到。例如“东京人”这一角色形象在东京方言圈的内部是“平平常常”看不到的。当离开这个群体之后,就会看到(感觉到)或是潇洒或是装腔作势的这一东京人角色。

但是,“设身于内部觉得平平常常,设身于外部就会看到其特点”这不仅仅是来自于群体的角色所特有的性质。我们先回顾一下此连载刚开始时的话题。

人是社会性动物,每一天都在群体中生活,那么,在群体中怎样生活呢? 答案是在相互之间的评价中而生活。像“他是个‘少爷’”“他是个‘好人’”等,我们不但随便对他人进行评价,而且也会因他人给自己的评价或欣喜或气馁,时喜时忧。

另外,如果说我们最关心的事情是每个人的“人物评价”虽然似乎并非言过其实,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人物评价”与我们的意图却不相容(第2节第3节)。例如,当评价一个人说“他就是个‘少爷’”时,被评价的当事人其实只是做着他“平平常常”的举动,而在旁边侧观者看来那就是“少爷”的举动。同样,被称为“好人”的人也是做着他(她)“平平常常”的举动,但是在他人看来那就是“好人”所具有的举动。对于当事人来说是再“平平常常”不过的事情,并没有“让他人认为自己是‘少爷’或‘好人’”这种意图,即使有也绝不能把这种意图显露于外表让他人看穿。

在连载的第3节中曾提到,谷崎润一郎的《细雪》中描写了一个把意图显露于外表结果适得其反的男子。富家少爷奥畑让幸子感到“不愉快”对其不屑一顾的原因是,他为了显示自己“少爷”这一身份角色而故意(有意图地)慢条斯理地讲话。

《细雪》中,还有一个男子因意图显露而不得不心甘情愿地接受他人的低评价。在发生洪水之后,便第一个不顾一切急急忙忙地从大阪赶到芦屋来探望幸子一家的庄吉,问候了幸子,在看到幸子的女儿平安无事时,就用含泪欲哭的声音说“啊,孩子也平安无事太好了”。庄吉庆幸幸子的女儿平安无事而含泪欲哭的行为,可以肯定地说一种“好人”的举动,但是在幸子看来,这却是“平时话多、表情丰富的男人,在故意作鼻塞状装出哭声来说话”。庄吉虽说是为幸子的女儿平安无事而高兴,但是却很露骨地调节自己的声音作含泪欲哭状,竟然遭受到了幸子如此之低的评价。

《细雪》的例子告诉我们,“说话人调节自己的声音,把自己的感情传达给对方”这种看上去似乎是的的确确非常有道理的想法,实际上并不是无懈可击的。由此可见,我们在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交际中的语言使用时,除了“说话方式”这个说话人可以有意图地转换并运用自如的问题需要重视之外,还需要重视与意图不相容的“角色形象”这一问题。另外要注意的是,以上所例举的“少爷”“好人”不是来自于群体而是来自于个人的角色形象。

像这样,“在内部本是平平常常的事情,即没有刻意传达的意图,但外部的人只是如此感觉而已”这种性质,不仅仅与来自于群体的角色相合,与来自于个人的角色也是相合的。“内部”虽有个人内心与群体内部的区别,但是两者在根本上是没有差异的。

筆者プロフィール

定延 利之先生 ( SADANOBU, Tosiyuki)

神户大学大学院国际文化学研究科教授。文学博士。
专业:语言学、交际学。现在正在进行的课题:《与人物形象相应的音声语法》的研究、《以日语、英语和汉语对照为基础,制定有益于日语音声语言教育的基础资料》。
著作:《Ninchi Gengoron (认知语言论)》(大修馆书店,2000)、《Sasayaku Koibito、Rikimu Repotaa―Kuchi-no-naka-no Bunka (喃喃细语的恋人、用力说话的报告人―口中的文化)》(岩波书店,2005)、《Nihongo Fushigi Zukan (日语不可思议图鉴)》(大修馆书店,2006)、《Bonno-no Bunpo―Taiken-o Katari-tagaru Hitobito-no Yokuboo-ga Nihongo-no Bunpo Shisutemu-o Yusaburu Hanashi (烦恼的语法―人们想谈体验的欲望会动摇日语的语法体系)》(筑摩新书,2008)等等。

最新刊『煩悩の文法』(ちくま新書)